艱苦創業終現彩虹 軍民融合再謀新篇
——安徽藍德集團發展歷程
安徽藍德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創建于1965年,原是一家生產簡易的手工農具家庭式鄉鎮小廠,現已成長安徽省民營百強企業,在其50多年的發展歷程中,既有失敗的挫折和坎坷又有成功的喜悅和收獲,但只有一條不斷轉型升級發展理念始終伴隨著企業的成長。特別是近年來,藍德集團正確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順應新常態,在宏觀經濟下行壓力持續增大的背景下,切實增強經濟發展的信心和定力,更加清醒、理性、務實地推動轉型發展,以打造百年制造強企為目標,匯聚新思維、探索新路子、勇于新實踐、實施新改革,不斷鍛造出加快轉型發展的新優勢?,F已成長為集智能儀表、光纜電纜、智能裝備制造、工程塑料四大發展板塊,轄18家全資子公司的大型企業集團,集團總占地面積1000畝,建筑面積45萬平方米,資產規模達60億元,員工2000余名。2015年實現銷售收入111.5億元,入庫稅收2.4億元,為天長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貢獻,也為安徽省民營企業的發展起到了示范作用。
一、藍德集團的發展歷程
五十年來,藍德集團經歷了從小到大、由弱變強的各個階段,特別是2002年國家大力發展民營經濟和企業建立了現代化企業制度后,藍德集團進入爆發性增長階段,產業鏈條不斷延伸、產業結構不斷優化、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競爭能力不斷提升、發展空間不斷拓展。根據背景條件和企業發展的規律特點,藍德集團大致經歷了四次重要的歷史時期。
一階段:初創探索階段(1965年—1990年)。六十年代,為響應當時國家大力創辦“五小工業”的號召,天長縣高廟鄉于1965年投資2000多元,利用幾間寺廟破舊房屋,組織20多個鐵匠木匠辦起了集體所有制的高廟農機廠,由于設備簡陋、資金不足,只能生產鐮刀、鋤頭、木犁、木耙等簡易的手工農具,年產值只有1萬多元。經過5年的艱苦奮斗,企業稍有積累,從上海買回一臺冷墩機生產鏍絲、鋁線夾子,企業也根據當時政治氛圍,于1971年更名為高廟鄉團結機械廠,此時員工增加到30多人,年產值也擴大到10多萬元,1981年廠里的一名上海知青,提議要搞儀表,并幫助從上海合金廠搞到鉑金絲計劃,試制出熱工儀表,企業步入了快速發展時期。1985年在全國大力興辦鄉鎮企業的大潮下,團結機械廠決定設立天長市儀表四廠,由藍德集團現任董事長的父親李宏銀任廠長,主攻自動化控溫儀表。至此,藍德集團的雛形已顯現出來。
二階段:厚積薄發階段(1990年—2002年)。由于儀表四廠地處我市西北偏遠鄉鎮,交通閉塞,客戶驗廠、業務洽談十分不便,且廠容廠貌落后,使得儀表廠的年產值一直維持在300萬元左右,無法實現大的突破。為此,1990年儀表四廠傾其所有,并借貸了一部分,斥資110萬元在天長城區買了一幢1000多平方米的大樓,次年產值就翻了2番達到1000多萬元,成為全市鄉鎮企業前十強,并成為市政府重點扶持骨干企業,1999年收購了安徽線纜橋架廠,將業務擴展至線纜橋架領域。隨后,企業不斷加快發展,到2002年產值已達近億元,并收但隨著企業的不發展壯大,鄉鎮集體所有制的弊端也逐步暴露,內部管理出現問題,為此,乘著國家企業在改制的東風,儀表四廠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實施了股份制改造,成立了安徽省藍德集團機電股份有限公司,成為我市規范化股份制企業,同時也完成了新老企業家交接的任務,李宏銀廠長的兒子李正祥順利當選為藍德集團的董事長和總經理,為藍德集團的下一步騰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三階段:規模擴張階段(2003年—2013年)。這個階段乘著國家經濟大發展和各級政府大力鼓勵發展民營經濟的東風,藍德集團實施了一連串的兼并收購和廠區擴建擴容項目。2004年擴建安徽線纜橋架廠,新上了光纜項目;2007年在天長經濟開發區征地近200畝建設新廠區,20萬平方米的儀表大樓生產智能流量儀表;2008年,投資億元收購奧吉斯,利用其現有廠房新上了年產萬噸工程塑料項目;2013年初,投資2億元創辦了天長市鑫晶銅業有限公司,建成年產30萬噸銅桿連鑄軋生產線。至此,藍德集團初步形成了以智能儀表、光纜電纜、工程塑料等發展板塊,企業的實力實現了突飛猛進的增長,2013年集團實現銷售收入436481.12萬元,入庫稅收19159.5萬元,并躋身全市工業企業前三強、全省民營企業百強。
第四階段:轉型發展階段(2014年到今)。隨著我國已進入到新常態發展階段,經濟增長從高速向中高速轉變,發展動力從投資拉動向科技創新轉變,藍德集團積極適應新常態,改變了以往較為粗放的經營模式,對傳統產業實施改造提升,對新興產業進行培育,特別是加快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在智能儀表板塊上,藍德集團瞄準近年來飛速發展的新能源和軍工領域,積極與上海儀器儀表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合作,研發第三代核電站儀表,計劃投入3000萬元對原有的儀表生產線進行改造,將形成年產5萬只三代核電站儀表;以已取得軍工保密認證為契機,積極與軍工企業合作,研發航空、航天、軍艦等裝備儀表;在光纜電纜板塊上,新上年產10萬噸高等級銅合金生產線,延伸銅產業鏈,加快研發特種漆包線、銅帶、銅合金零部件、銅合金管(棒)、銅合金型材、銅合金結構件等新型銅產品,以改變產品單一的現狀;改造提升電纜設備,研發的高鐵軌道滑觸線、儀表通訊電纜、復合光纜、射頻電纜等附加值較高的產品;在裝備制造板塊上,抓住“制造業強國2025”的機遇,集中精力、人力和財力重點打造數控機床項目,在繼立式加工中心成功通過省級新產品鑒定、打入市場后,2016年繼續研發臥式車銑復合中心、臥式車削中心和五軸聯動龍門加工中心等更為精密的數控機床產品。
二、集團未來發展目標
1、軍民融合,依托國家軍民融合戰略,集團先后購置了數控龍門五面加工中心等設備共計92臺套,配套建設廠區相關公用和配套設施,同時以中航集團為合作基礎,擴大航空航天領域的智能儀器儀表、精密加工等產品的應用及技術升級,力求盡早躋身全國儀表生產研發和綜合成套以及市場銷售能力前三位;
2、智能制造裝備:(1)初步形成了大型機械的精密加工能力,下一步將依據已形成的精密機械加工能力和自動化控制系統,開發各種高度智能的無人自動化生產線和大型高檔裝備,為我國工業領域的智能制造和中國制造2025規劃的實現做出應有貢獻。(2)重點開發新型傳感器及系統、智能控制系統、智能儀表、精密儀器、工業機器人與專用機器人等典型的智能測控裝置和部件并實現產業化。
公司以軍民融合為契機,把培育專有技術、創建獨特的管理模式和特有的市場開拓模式作為企業經營的出發點、著眼點和落腳點,始終堅持走“加強產學研合作,堅持科技創新,品牌經營”的發展道路,秉承“務實、創新、效率、共贏”的企業宗旨,恪守“竭誠服務、誠實守信”的企業道德,銘記“品質為先,顧客至上”的生存之本,矢志不渝地為客戶提供的產品和技術服務,攜手共進,共創美好未來。
